close

談孤獨

  人是社會的動物,多希望合群,儘量多與人相處,但也有都有孤獨的傾向。我在2017年10月8日「自由自在的老年」一文中也談到「孤獨」,文章中我說到:「我雖不喜歡老年,但它既然到來了,我自自然然開心自在和它相處,它確實給我更多自由,更能高飛,更能獨立生活,甚至說孤獨生活。….一般人認為孤獨不好,孤單老人,好像流浪老人,或者生病久了親人都不想理睬的老人。我這裡的孤獨,不是沒什麼親朋好友,經常周邊沒有人,而是感覺自己是孤獨的。

  寫到此就想到我的岳父,他幾年前過世,活了94年,在75歲退休後到過世這段期間,岳父母兩位老人住在台南。他們退休早期身體尚佳,可以隨心所欲做自己喜歡的事情,後來他們漸漸與外界連結脫離,只有和至親連結。在湖南長沙的大兒子,也因為離得太遠,不方便照顧他們,而他們在台灣的兩位兒子相繼逝世後,他們就更孤獨了。雖然兩位女兒很孝順,但都在台北,不在他們身邊,以前的老同事,老朋友相繼凋零,與外界的連結就更少了。兩位女兒多次請求岳父母上台北來,好個照應,也比較不會孤單,但最終還是沒有請動岳父母上台北居住。一直到101年岳父過世後,岳母才上台北與我們共住,到106年9月岳母過世,那幾年我太太常說,岳母晚年比岳父幸福、快樂多了,有許多至親陪伴。
  如果一個人長期感覺孤單,很可能使人的精神會瀕臨崩潰。每個人都要與外界建立連結,不是說一定要忙於社交活動,讓自己忙的不會感到孤單。人們仍然可以長期獨處而不會感覺孤單,因為那些懂得獨處的人,他會從事喜歡的工作,例如藝術、音樂、歷史、心理學、哲學、宗教等的活動,從其中找到他的理念、價值觀、生存的意義或者社會模式。有些人整天忙於各種社交活動,卻依然感覺很孤單,他們被孤獨感籠罩,如果超越某個臨界點,就會使他們呈現精神上很不舒服的狀態,甚至得病。

  除了至親外,與外界連結是很重要的,例如亮需合唱團、56級五班部落格,同學會各種活動,同學各自的社交、社團活動、宗教信仰、甚至可從事自己專業的研究。

  我們要繼續開心地活下去,一定要避免心理的孤獨,在生命中除了自己配偶、親人外,還要有幾位很好的朋友,這些好友會互相勉勵,彼此間會產生一種強大的驅動力,此驅動力會驅除我們的心裡的孤獨感,我們在此過程中,也會產生歸屬感。

  不管是與什麼樣的外界連結,如果不用心思考自己如何融入團體,成為真正的一份子,純粹只是參與某種活動,或享受某種社團活動,一定不會有歸屬感,遲早會因為某種原因離開本來自願參加的社團。所以,除非我們歸屬於某處、某團體,除非我們活出生命的意義或者找到人生的方向,否則在人生中多會產生疑惑,覺得自己的無價值,生活是不會有意義,也不會開心的!

王寶江

2018年3月19日奇岩寶宅

 
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杏嵐旭長鷹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6) 人氣(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