平安的根源(The peace of rootage)

 

  在我寫的「人生觀簡述」一文,引了老子的道德經的十六章:「致虛極,守靜篤。萬物並作,吾以觀復。夫物芸芸,各復歸其根。歸根曰靜,是謂復命。復命曰常,知常曰明。不知常,妄作,凶。知常容,容乃公,公乃全,全乃天,天乃道,道乃久,沒身不殆。」談我的基本人生觀。

 

  今天要談一位朋友生命的經驗。這位朋友10歲的時也看了道德經16章,最初,他很難了解這段的意義,因此開始研究道德經。後來,了解一點意義。但一直到21歲才知道他的名字和生命之間的完美。

  然而,他總是到處流浪,無法找到一個像家感覺的落腳的地方。這意思不是說他的雙親是卑鄙和恐怖的,但他從未停止思索除了房屋(houses)以外,家(home),根(root),或歸屬(belonging)這些字意義,經常對此都有極大的好奇心,但也很困擾。當年紀越來越大時,開始探索生命中許多事情的意義,但始終沒答案,只是成為一位極優秀的學生。國一時,每日的生活都是考試、分數和乏味的學習。滿腦子想許多事情,但沒有一個能解除他的迷惘。老師總是告訴學生不要想太多,只要專注目標考上好的高中。老師辛苦試著告訴學生生命的意義,但都失敗了,最後,他決定不再上學了。

 

  這是不太平常的案例,他從未談過它。它不是一個舒適、愉快的經驗。他離開應歸屬的現實面,嘗試找到所有決定背後的理由。在這點上,他沒有真正了解關於生命和自己。這對許多人來說這樣做似乎是愚笨的,有時他覺得自己也是愚笨的。多年後,當和母親一再談到此議題,雙方都感到是很諷刺,其實,他的名字就是-回到你歸屬的地方,在生命的差異處找到平衡和寧靜-這是生命開始至結束時長途的旅程。他休息很長一段期間找尋自己。坐下,往後看並自問。"為何我要學習?這只是因為要有一個好的工作?" "為何我不能感覺家就是歸屬的根?" "為何我選擇停止學習仍然沒有任何感覺,只有迷惘?" "為何我不能嚐到一點的平安感?" "如果我的名字是指每一切事物都有完美的循環,從出生到死亡,但為何沒有任何安全感。所有東西就像沙子,在手指之間經過無聲無息?"是的,他知道所有這些問題直到死亡都可能沒答案。然而,當選擇的時候來到,他回到被迫回到的路上,開始心理治療的長途之旅。半年後,到澳洲念書。相信如果尋找根源,半年找不到,也許那就不是他的家。在澳洲的日子,他了解一件事情,這會影響他生命中的重要選擇。他發現自己是自然的創造物,需要持續與自然相處。簡單的說,要學習欣賞大自然的美和偉大。半年後,回到台灣。很快的,跟著家人到中國。兩年期間,有機會觀察中國人的生活,比較台灣人和中國人的不同點。在到加拿大之前,總結台灣人和中國人的不同和相似處,認為自己是來自中國的個體。後來,到加拿大念書,離家很遠。許多年的旅行,他和家人都改變了。幸運的,彼此都達到了好的均衡點。彼此都能尊重彼此間的大不同處,他仍然愛父母,父母也一樣愛他。現在,他仍在學習愛與恨;眼淚與力量:富與窮;快樂與悲傷之間的最大平衡。人們可能笑他的瘋狂固執,但是不知什麼緣故,他相信這是自己的命運。

 

  後來,他找到了遠方加拿大的家,在內心深處也有歸屬的家。他聽過一些故事,人們找尋在生命中的某些東西,最後了解他們所要的,一直就靠的如此近。他認為那是自己的故事,他不認為所有的想法都是愚蠢的,他喜歡從另外一個角度想:也許這是唯一的路來愚弄他,打開眼睛讓他看到生命中的寶庫。走完循環路,展開自己內心的一部份。這是自己生命的計畫,無怨無悔。21歲了,花了6年的時間尋找屬於自己的家。當人們問他:你想你的家人嗎?他總是回答,"不,我已找到,家從未離開我很遠"。不管到哪裡,都總會有個家靠的很近。最後,要從Dunstan文章, Fifth Business第六章的一段話"But I need no picture。She was mine forever"表達一些感觸。如果在世上的每件事物都將回到原點,那麼循環的過程是由不同的目的來決定。他期望能從父母所給的名字完成生命的目的:達到長遠的均衡和平安(peace)!

 
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杏嵐旭長鷹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7) 人氣(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