本文主要是談文化、歷史、社會問題,不是要談政治問題(格子不宜談政治問題),但談文化、歷史、社會問題,涉及海峽兩岸多少會和民族的意識有關,請同學和其他讀者平心靜氣讀此文,不要有意識爭論,有的話,我也不會在格子回應。

 

台灣意識和社會文化淺談

 

  今天聽台大歷史系教授演講-「台灣意識」的發展及其展望。演講者從文化史視野探討近四百年來台灣的發展,聚焦在台灣意識的演變,並展望海峽兩岸關係的互動。

 

台灣意識的發展及其展望

本演講五大重點:

1.從台灣在地理化的特殊性,論述以漢文化為基礎的台灣,成為東西文明交會平台的歷史意義。

2.論述19世紀以來,相較於動盪的大陸,台灣在日本帝國殖民初期,已經出現現代西方式民主政黨。光復以來,台灣在國民黨統治的歷史背景中,逐步落實對現代西方式民主與自由的追求,成為一個實踐西方近代民主政治的華人社會。

3.論述儒、釋、道與傳統中華文化的價值理念與生活方式

4.回顧從17世紀到20世紀,作為台灣文化核心的「台灣意識」基本上是一種抗爭論述,包括四個發展階段:

(1)明清時代的「台灣意識」基本上表現為漳州意識、泉州意識、客家意識等地方意識,

(2)日本統治台灣時期萌發融合階級意識的「台灣意識」,

(3)在台灣光復之後,「台灣意識」基本上是省籍意識,

(4)從1987年台灣解嚴後,逐漸形成新階段的「台灣意識」,表現為不再為其他目的存在的個體覺醒之「台灣意識」。

5.展望21世紀新世局下「新台灣意識」發展的方向,指出必須從過去作為抗爭意識的「台灣意識」轉化為「互為主體性」的「新台灣意識」,藉由「新台灣意識」文化價值論述的拓展,帶領台灣與海峽兩岸關係走向新的未來。

美國社會、文化和法律史

 

  從台大教授「台灣意識的發展及其展望」的演講重要內容,讓我很自然想到美國的民族意識。我最近半年研讀了「美國法律史」,這本名著影響力不侷限於法學界,在歷史學、社會學與文化研究等領域都受到高度重視。法律是人為的產物,也是社會需求下的產物,因此法律的研究和討論都須放在社經文化與政治情勢的脈絡中考量。法律是社會現實生活的一面鏡子,一部完整的美國法律史,其實就是一部美國社會生活的歷史。本書以豐富的資料讓讀者認識美國自1776年7月4日獨立建國兩百多年來的歷史變化、社會巨變,以及受美國法律制度、社會文化影響的當代世界。

 

 本書分四大部分:

1.殖民時期的美國法

2.從獨立革命至19世紀中葉:1776年至1850年

3.至19世紀結束為止的美國法

4.20世紀

 

  我不詳細說明這四大部分,只是提出一個重要問題,為何美國人只經過一次重大抗爭就完成了獨立建國,然後整個國家發展順利?為何台灣經過四次重大的台灣意識抗爭發展階段,仍然在抗爭中,而且抗爭的力量愈來愈弱,這個民族、國家到底出現了什麼問題,領導人出了什麼問題?整個民族思想、文化、社會結構出了什麼問題?過度自戀、自我?不知道自己所處的兩岸、國際大環境?

 

結語

 

  要回答以上的問題,可能要寫一本書,我在此文只做扼要說明。要了解一個時代或一個民族,我們必須了解它的哲學、文化、社會、歷史;要了解它的哲學、文化、社會、歷史,我們必須在某種程度上對哲學、文化、社會、歷史等有深入的涉略和了解。人們的生活環境在決定他們的哲學、文化、社會、歷史起著很大的作用,反過來他們的哲學、文化、社會、歷史又在決定他們的環境上起著很大的作用,這種貫穿台灣、美國幾世紀的相互作用,是值得花很多年的時間來研究。

 

 

王寶江

2017年11月21日奇岩寶宅

 

 

 

全文完

 

 
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杏嵐旭長鷹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6) 人氣(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