在都市插枝求活的「原」鄉人(三)

工寮裡的快樂鼓手

    昨夜肯定下過雨,而且下得不小,碎石沙泥地面還遺留著深深淺淺的水窪,這兒是台中市的邊陲地帶;穿過農地、三合院、菜圃、果園,在一大片荒蕪的旱田裡,首先映入眼簾的是一堆堆疊得老高老高的建築用板模,然後見到了原住民所稱的「工寮」。

    以都會市民的眼光來看,可以拿「簡陋」這兩個字形容工寮:較大規模的,用鋼條、木架撐起一大間的鐵皮屋,有小禮堂那麼大吧,分成三部份,左右兩側隔成房間,各有上、下兩層,中間當作走道,擺放機車、腳踏車、嬰兒車,亦可作為茶餘飯後的聚會場所;較小規模的,一長棟鐵皮屋,分隔成上、下兩層。每個房間約三張直著擺的彈簧床上大,最裡邊是一張床,中間段舖著塑膠墊或織布地毯,可以打地舖睡覺,靠門邊的,則置張茶几,放些杯盤壼等日用品,可以當客廳,也是孩子的做功課的地方。

    這樣的工寮,臨時搭蓋的鐵皮屋,散落在台中市郊區,是給從事勞力工作的原住民住的,他們大部份以族群方式集聚,同一族的住在同一棟鐵皮屋內,組成共生大家庭,相互照應彼此慰藉。

    他們離開廣闊清靜的山林,離開食物豐足的獵場,像獵豹困於圍籠,像猛龍困於淺灘,卑微地屈身於此;他們所求無多,坦然接受這種生活,沒有怨天尤人,因為他們知道「自己作的決定,自己要負責。」

    深怕打擾了他們,我誠誠懇懇地、謙謙和和地靠近工寮,只見三兩位熟年男女在走道上閒談,一名少婦逗弄著嬰兒車裡的幼兒,放學了的孩子騎著腳踏車在外庭的砂泥地上玩耍。一位婦女謹慎的代表大家發言:

    「為了孩子求學嘛,為了找工作養家嘛,搬來這裡住。」

    「住這兒十幾年了,當年在工寮出生的孩子,現在讀國中二年級了。」

    「大部份都是板模工人,我們這裡住的都是排灣族。」

    「最多的時候,這裡住有30幾戶人家,很辛苦的;後來有人做不下去了,更換工作,有的開計程車,有的到北部謀生,有的回原鄉,現在只剩下12戶,50人左右,仍堅持初衷,住在這裡。」

    板模工有個小組織,接受工頭的指揮;工頭向建商承攬工程,建商提供鐵皮屋給他們,讓他們滿足遮風避雨的最低生理需求。

    一個30歲左右濃眉大眼、鼻樑高挺的排灣族青年,騎著野狼125機車進來,這個青年叫做柯明福,是6人小組的板模工頭,曾經住在工寮,結婚後,小倆口搬出去租屋而居。問他為什麼要搬?一頭棕髮的他、笑得靦腆:

    「工寮的小房間,只有一片木板牆相隔,做什麼事都不自在,隔壁聽得到,沒隱私。」

    他說:以前板模工人每天工資2,200元,現在漲到2,400元,聽起來收入不錯,比薪水階級好像多些,可是,遇到下雨或沒包到工程,就沒工作、沒收入。賺的錢除了養家活口之外,還要寄回原鄉,照顧老人家,所以在房價高漲的都會,想要買間房子,幾乎不可能。

    「我們蓋房子給漢人住,拿起鐵鎚、鎯頭在板模上乒乒乓乓,你一鎚我一鎚,此起彼落,敲出節奏,就像鼓手打擊樂器一樣,盡情敲打,我們自詡為快樂的鼓手。」

    「對呀,我們是一團住在工寮裡的快樂鼓手!」有人呼應。

    都市裡直聳雲霄的大廈、美侖美奐的高級別墅不斷推出;「萬丈高樓平地起」,當人們安於舒適的冷氣房過著愜意的生活時,是否有人會想到烈日下揮汗如雨的這群快樂鼓手?

 
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杏嵐旭長鷹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5) 人氣(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