在都市插枝求活的「原」鄉人(二)

    「原」汁「原」味解鄉愁

    「來喲,樹豆成熟了,可以採收了!」

    羅老師電話裡一聲吆喝,散居台中市各區的排灣、布農、達悟(雅美)、泰雅、卑南、魯凱族人,大大小小、男男女女開始湧向南屯永定巷內的樹豆園。

    懷著感恩的心,人人雙手捧著圓滾滾的樹豆,淚珠兒禁不住地在眼眶裡滾呀滾。離鄉背井多年,竟然在水泥叢林中種出「樹豆」!那日也想夜也夢的鄉愁啊,得解啦!

     

   

 

樹豆,顧名思義,是長在樹上的豆子,這種樹長得比一人高些,分布在海拔1500公尺以下的山野,在物質不豐的年代,是原住民代替米飯的主食。

    樹豆除了供榨油之外,鮮莢、果仁可以炒食、燉煮,曬乾後可以儲存起來,以備不時之需;過年蒸年糕時,加樹豆、加魚乾、加蔥,會散發獨特的濃郁香味;燉一鍋排骨樹豆湯,不但容易下飯,還能消除疲勞;小孩們則將樹豆當零嘴,到山上放牛牧羊,每個人的背袋裡都藏著樹豆。

    至都會區,生活裡少了樹豆,真還害起相思病,想解饞,就得麻煩親友從山中捎來。

    去年三月間,魯凱族頭目的女兒巫玉蘭從高雄縣茂林鄉山上,帶來一袋樹豆種籽給羅老師,正苦於找不到地方撒種哩,剛巧有位學生家長遇上了,立刻自願無償提供一塊廢耕的農地,給他們試種。

    「江南的橘,種在江北,變成枳」。山野的樹豆,種在平地,變成「?」能成功嗎?

    「生命總會有出口的」,巫玉蘭請長年住在山上的媽媽到台中來,依照家鄉傳統的方式,指導玉蘭兄弟姊妹和羅老師播種樹豆;當種籽埋在土裏,滿滿的期待寫在大家臉上。

    不知是土壤肥沃,還是他們的愛心灌溉,種籽發芽了,茁壯了,經過一年時光,樹木欣欣向榮,竟也結實纍纍,連媽媽都不敢相信在平地種的樹豆能長得這麼豐富。

    夕陽西下,夜幕逐漸籠罩大地,位於文心南路的夜市,數百支日光燈管一支支被點亮了。人潮從四面八方擁進,擠滿了所有的通道。

    在一方轉角處,幾根木條撐起一個小攤子,用簽字筆寫的「石板烤肉」瓦楞紙招牌,掛在木條上,隨風招搖,映著炭火紅光,獨樹一幟。山豬肉、香腸在燙得冒煙的石板上嗶嗞、嗶嗞地翻滾著,散發令人垂涎三尺的香味。

    巫玉蘭和兄弟們正忙碌著:「來哦,嚐嚐看,道地的石板烤肉,原汁原味!」

    巫玉蘭來自屏東魯凱族,飽經風霜的臉上,泛著一股堅毅自信的神情。為了讓孩子「不要輸在起跑點上」,自孩子唸幼稚園小班,便遷居台中;十餘年來,白天在「部落春」社區工作室教琉璃串珠和月桃編織,晚上帶著從家鄉搬來的大石板,在夜市賣原鄉風味烤肉,撐起家中經濟重擔,供孩子們上學。

    巫玉蘭承傳自媽媽的私房菜除了石板烤肉,還有竹筒飯、小米粽、野菜、山豬肉、小米酒等等原住民風味餐,口味獨特道地,若要「辦桌」,也綽綽有餘哩。

    巫玉蘭兄弟姊妹8人,有2位妹妹(玉枝、玉櫻)2位弟弟(正雄、正義)在台中工作。看到他們日夜打拚,友人關心的問:

    「累嗎?」

    「向命運低頭流淚,才累!」巫玉蘭展現原住民樂觀的天性,回應著。

 
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杏嵐旭長鷹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3) 人氣(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