細妹優秀的得獎作品共15頁,將分次連載於格子,原則上每一星期一篇,請同學開心、歡喜地享受!

在都市插枝求活的「原」鄉人(一)

    春姑娘的裙襬尚未抽離,仍屬暮春季節哩,卻是日頭炎炎,高達攝氏32度的氣溫,籠罩著整個台中盆地。

    「熱呀,溫室效應真是愈來愈嚴重了!」人們揮汗如雨,相互嘀咕。

    和羅老師約好下午三點見面,為了躲避驕陽與暑氣,我招手攔了一部小黃計程車赴約。

    「永春東路一段965巷,部落春。」我說了地址,小黃便朝目的地駛去。

    車子剛好停在一座大型的原住民木雕圖騰前面,旁邊就是羅老師的翔暉托兒所、「部落春」社區工作室以及「布拉米」心靈小站,石板牆、木雕柱,加上滿盈原民圖騰的彩繪,甚至連掛在牆上的那幾面招牌「台東縣達仁鄉中部地區鄉民聯絡處」、「台中市原住民婦女會」、「台中市原鄉文化學會」等等,都鮮明地顯示這裡是原住民立足於台中的一個點。

    最近數十年來,政治經濟的變遷,影響了整個台灣社會文化面貌。民國80年代之後,台灣原住民開始跟著這個大社會、大環境密切互動,試圖博取社會的注意,得到大眾的迴響,進而溶入以漢人為首的所謂的主流社會。本來屬於山林海灣的原住民族群,為了就學就業或就醫,逐漸走向平地,尋找容身落腳之處,插枝求活,像芝麻粒掉進穀堆,隱沒在都市叢林裡。

    台中市原住民市議員黃仁說:選擇在台中市都會區築夢的原住民,設籍的約有6,400人,加上流動人口,則近2萬人,這是96年2月的統計數字,每個月仍逐步增加中。

    台中南屯教會阮牧師說:原住民大都以「族群式」分散在台中市各區塊,排灣族、魯凱族、卑南族集中在南屯區,布農族在東區、南區,泰雅族則由和平鄉下來在北區、北屯區落腳;阿美族屬平地原住民,較能適應都市生活,分散在台中各處營生。

    離開了原鄉的擁抱,離開了祖靈的庇佑,一腳踏入完全陌生的平地,置身都市叢林生活的原住民,若非堅持信念,發揮過人毅力與膽識,加倍努力,取得平衡,才能安全走向成功的彼岸;否則,很容易迷失,成為都市中不幸的一群,陷於沒有昨天沒有今天也沒有明天的窘境。

    在台中的原住民,約有30%知識程度較優的,以其智慧、才藝活躍於主流社會各階層,開創出屬於自己的一片藍天;另外約70%則是勞動人力,在工廠當工人、在貨運行當司機或捆工、在建築工地當板模工、泥水工,在烈日下,靠勞力拚生活。他們的皮膚曬得更黑了,臉上的皺紋更深了,樸拙孤單且被支離的身影,在這五光十色的大都會中,顯得多麼寂寥,都市居,大不易啊!

    原住民的地標

    翔暉托兒所的創辦人羅春芳老師,是台東達仁鄉新化部落的排灣族。是怎麼樣的機緣立足台中,創辦托兒所?她深邃的眼眸轉了轉,往自身甜美的記憶裡回顧:

    從小就在大自然的懷抱裡長大,練就一身本事,聽到什麼聲音,就知道那是天黑了、下雨了、該收工了,對天籟之音耳熟能詳。上教會做禮拜,教會有一架鋼琴,牧師彈琴引導信眾唱讚美詩,耳濡目染之下,大概天賦的潛能被激發出來,主動去摸摸彈彈,竟也無師自通,會彈些曲子。

    民國65年,高中畢業那年,達仁鄉公所在新化部落成立第一間托兒所,想起「會彈琴」的羅春芳,就請我擔任老師。「學,然後知不足,教,然後知困」,從教學中體認到專業知能的重要,遂於68年到台中師院在職進修,並任教於附近某一家托兒所;這時候,月下老人牽了紅線,認識經濟部中華工程公司的一位職工黃木成,兩人墜入愛河,共譜排灣公主和漢家郎的戀曲,70年初踏入結婚禮堂。

    學不厭,教不倦,又到東海大學修習社會學,懂得「天生我才必有用」,認為每個人均需擔負社會責任。剛巧,夫婦倆住家的對面,是黃先生家族的一座廠房,已經廢置不用,於是重新加以規劃、整建,民國80年,翔暉托兒所就這樣誕生了。黃先生當董事長兼司機兼雜務,我當園長兼老師。

    原住民天生是生活的民族,我依循自己最熟悉的方式經營幼教,從事「根」的教學,豐富感官訓練,讓幼兒從「土」裡去發現去吸收,得到比課本更深刻的體驗。各族群的孩子共聚一堂,從相互觀察中,認識各種膚色文化,學習在地文史,以及各族群的傳說故事。2000年開始,每年新年,帶著親子團到原鄉,去太麻里目睹當年的第一道曙光自海平面升起,去感受那瞬間無比的悸動。

    總算在台中建立起一個「原」點,自己有了立足之地,可是看到還有許多族人仍然在都市叢林裡徘徊,迷失了方向,我的社會責任感再度興起。在與夫婿取得共識下,將住家樓下裝置許多「原民文化」,成立「部落春」社區工作室,當作社區學習點,開辦青少年吉他班、原住民部落歌謠(古歌)班、手工藝教室等等,發揚原民文化;為了承傳母語,趕搭語言潮列車,開辦母語親子班,邀請精通各族母語的牧師來授課,讓都市中疏離母語的原住民,順利通過「母語認證」,以利求學、求識。然後─

    「台東縣達仁鄉中部地區鄉民聯絡處」招牌掛起來了,離鄉背井的鄉親,猶如在茫茫大海中找到一塊浮木,有了聯誼的場所、傾訴的對象。

    「台中市原住民婦女會」招牌掛起來了,結合其他社團和社會資源,舉辦許多親職教育活動。「要救救這個家庭,先救救這個家中的婦女,幫她成長吧!」這句話變成婦女會的宗旨。

    「台中市原鄉文化學會」招牌掛起來了,為各部族獨特的生活型態、手工才藝、木雕圖騰、節日慶典、祖靈祭祀等,提供研習探討的場所,學者專家、地方士紳,不分原民漢人,可以齊聚一堂,浸淫在原鄉文化豐富自然、純樸古老的氛圍中。

    自助而後人助,羅老師夫婦欲擴展社區總體營造的據點,興建原、漢文化交流的社區茶坊,得到台中市社區規劃師江慶洲和劉景元的大力協助,並與排灣族、布農族、魯凱族等族人合力,打造了台中市第一座以原住民元素及精神展現的「布拉米」茶坊。他們遠從高雄茂林鄉多納村魯凱族頭目家,千里迢迢運來拆遷的石板屋建材,依原貌重建;頭目的兩位兒子巫正雄和巫正義,白天是機械工程師,下班後發揮專業知能,加入打造石板屋的行業;身為板模工頭的柯明福也來敲敲釘釘,貢獻一己之長。

    「布拉米」取名原住民語「豐饒有餘」之意。「部落春」社區花費半年時間,以蓋廟般虔敬精神,一石一瓦、一樑一柱,全靠他們的雙手堆砌完成,為原漢交流搭起一座橋,是一座都市中的原民文化館。館內門柱、聯對、裝置擺設,原味十足。牆壁上掛著的一張黥面長者的大幅照片,十分醒目。她是太魯閣族賽德克語系的傳承守護者。

    這兒展現濃濃的原住民文化,是台中市原住民的地標,也是都會原住民的精神象徵。

 
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杏嵐旭長鷹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2) 人氣()